在新基建、東數西算等國家政策的引導下,算力已經成為近幾年信息領域的高頻熱門詞語,如算力經濟、算力網絡,以及《云網融合:算力時代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》一書中反復提及的算力時代。這不禁讓讀者心生疑惑:什么是算力時代?相比于我們耳熟能詳的信息時代、智能時代,算力時代又有什么不同?
事實上,能夠被冠以“時代”標簽,如農業(yè)時代、工業(yè)時代、信息時代以及智能時代,都是因為其中的關鍵元素在整個社會充分實現了基礎設施化。整個社會高度依賴和需求該元素,如當今社會人人都需要信息,同時對該元素的供給也是普適性的,都能夠較為容易地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。
普適性的供給,滿足了人人皆有的普適性的需求,讓一個元素真正實現低成本、易獲取,即實現了該元素的基礎設施化。
工業(yè)時代的標志,是電力的基礎設施化。電力從發(fā)電、輸電、儲電、用電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全面實現了基礎設施化。
在發(fā)電環(huán)節(jié),無論是火力、水力發(fā)電,還是風力、光伏發(fā)電等,均可通過統(tǒng)一規(guī)格和標準接入并供電,通過并網器并入主網。
在輸電環(huán)節(jié),南北電網建設已經全面覆蓋我國大中小城市和偏遠地區(qū),可以實現分級分片的電力資源的多級管理和統(tǒng)一調度,把電力資源輸送到千家萬戶。
在儲電環(huán)節(jié),有各種規(guī)格、各種容量的三元鋰、磷酸鐵電池等,可以實現對電力資源的存儲和按需使用等。
在用電環(huán)節(jié),有覆蓋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各類電器,按照國家統(tǒng)一的電壓和電流標準生產,實現電力資源的即插即用、電表統(tǒng)一計費等。
電力資源在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上,均實現開放性、低成本、普適性的發(fā)電、輸電、儲電和用電,所以電力才能成為工業(yè)時代的一個標志。
相比而言,信息時代信息處理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信息獲取、傳輸、處理、顯示等,目前只有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實現了基礎設施化:信息傳輸和信息顯示。
信息傳輸環(huán)節(jié)上,得益于通信網和互聯網的高速發(fā)展,遍布全球的信息都可以輕松地互連互通,信息傳輸已經實現充分的基礎設施化。
信息顯示環(huán)節(jié)上,盡管在上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便出現并快速發(fā)展,但計算機無法提供隨時隨地的信息顯示,直到智能手機等移動端設備大爆發(fā),才真正實現無論男女老少、無論何時何地,均可以輕松獲取信息,從而實現了信息顯示的基礎設施化。
算力時代的目標,就是完成剩余的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信息獲取和信息處理的基礎設施化。
信息獲取的基礎設施化,依賴物聯網+泛在算力。傳統(tǒng)物聯網中傳感器等設備,只是完成了簡單的原始數據采集,從原始數據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,需要依賴無處不在的算力來完成數據的粗加工。
而信息處理環(huán)節(jié),當前依賴集中式的云計算提供算力供給,但各云平臺之間是孤立的,沒有實現互連互通,云計算只是一個個獨立的算力站。只有將遍布全球的算力站都統(tǒng)一起來形成算力網,才能像電力一樣,實現開放性、低成本和普適性的算力供應。
因此,算力時代是在信息時代的基礎上,在信息獲取和信息處理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實現基礎設施化。
智能時代將是算力時代之后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(zhàn)。智能的本質是對數據的深度加工與精煉,依賴算力、算法將數據訓練成模型,實現包括通用人工智能、可解釋人工智能、類腦智能等在內的智能建模,最終邁進以模型為代表的智能時代。
因此也可以說,互聯網是智能時代1.0,算力網是智能時代2.0,模型網是智能時代3.0。
從信息的角度來看,電信網解決了數據聯網,互聯網解決了信息聯網,算力網將解決云聯網,模型網將解決算法聯網,這樣才能徹底完成信息的基礎設施化。
因此,算力時代即算力的基礎設施化時代,是信息時代之后信息處理的全面基礎設施化,也是走向智能時代的必由之路。
早在1961年,美國科學家約翰·麥卡錫便提出算力應該像水、電資源一樣隨用隨取的設想,即算力基礎設施化。時至今日,這一設想依舊面臨諸多核心技術的挑戰(zhàn),尚未實現。
在新基建、東數西算工程的驅動下,我國也正在全面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化進程。
從世界范圍來看,云網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,不同的是,美國是以亞馬遜、谷歌等頂級云企業(yè)為代表推動“依云建網”,中國是以中國電信等網絡運營商為代表推動“依網建云”,由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、總經理李正茂和他的團隊撰寫的《云網融合:算力時代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》這本書正是中國電信視角下的云網融合。
本書的創(chuàng)作人員均來自具有豐富行業(yè)經驗和宏觀視野的中國電信一線專家,從對算力需求具有巨大驅動效應的新應用——元宇宙的發(fā)展,到算力基礎設施的網絡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和可信化等新趨勢,為讀者深度剖析了以算力為核心的整個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演變歷程,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算力時代,以及未來智能時代的技術脈絡和發(fā)展方向。
來源:中國科學報